Tiong-hoâ Bîn-kok (1912–1949 nî)

From Lohankha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1912 年–1949 年
Tiong-hoâ Bîn-kok (1912–1949 nî) 旗仔
頂: 國旗
(1912–1928)
短: 國旗
(1928–)
Tiong-hoâ Bîn-kok (1912–1949 nî) 頂: 國徽 (1913–1928) 短: 國徽 (1928–)
頂: 國徽
(1913–1928)
短: 國徽
(1928–)
國歌: 
國旗歌:
中華民國國旗歌
"中華民國國旗歌"
(1947–)
玉史
中華民國之璽
中華民國之使
中華民國之璽.svg
(1929–)
1912年至1949年的中華民國領土
1912年至1949年的中華民國領土
首都
上大 siâⁿ-chhī 上海
人民號名 中國人[1]
政府
元首  
• 1912
孫中山
• 1949–1950
李宗仁 (代理)
行政院長  
• 1912
唐紹儀
• 1949
何應欽
立法機構 國民大會
• 上院
監察院
• 下院
立法院
歷史  
1911年10月10日
• 建立
1912 年 1月1日
• 北洋政府時期
1912–1928
• 加入國際聯盟
1920年1月10日
1926–1928
• 國民政府時期
1927–1948
1927–1936,
1946–1950
1937–1945
• 加入聯合國
1945年10月24日
1947年12月25日
• 共產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
1949 年 12月7日
面積
1912 11,364,389 km2 (4,387,815 sq mi)
1946 9,665,354 km2 (3,731,814 sq mi)
貨幣
時區 UTC+5:30到 +8:30 (君倫到長白辭去)
開車方向 倒手爿 (到1946年)
正手爿 (對1946年)
以曾國家
以後國家
稱國
中華帝國
Tiong國
Tiong華民國佇臺灣
中華帝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今肅佇  中國
 中華民國
 蒙古
 露西亞

1912 () (kàu)1949年 (ê)中華 (Tiong-hoâ)民國 (Bîn-kok) ()中國 (Tiong-kok)歷史 (le̍k-sú)內面 (lāi-bīn) (chi̍t) (ê)共和國 (kiōng-hô-kok) (I)國號 (kok-hō)是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Che)是中華民國本身 (pún-sin)歷史的一个時期 (sî-kî)彼陣 (hit-chūn)中央 (tiong-iong)政府 (chèng-hú) (siat) ()中國大陸 (Tāi-lio̍k)所以 (só͘-í)中文 (Tiong-bûn)一般 (it-poaⁿ)號做 (hō-ch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iōng) (lâi)區別 (khu-pia̍t) (chū)1949年到 (taⁿ)中華民國 ()臺灣 (Tâi-oân)

(Chit)國家 (kok-ka)佇1912年 () (Sun) (Bûn)建立 (kiàn-li̍p)。 1949年,中華民國領導人 (léng-tō-jîn) (Chiúⁿ)介石 (Kài-se̍k)國共 (Kok-Kiōng)內戰 (Lāi-chiàn)利面 (lāi-bīn)實敗 (si̍t-pāi) (cháu) (khì)台灣 (Tâi-oân)中國共產 (Kiōng-sán) (Tóng)中國大陸成立 (sêng-li̍p)中華人民 (Jîn-bîn)共和國

(Koh) (khoàⁿ)[edit]

參考 (Chham-khó)資料 (chu-liāu)[edit]

  1. Dreyer, June Teufel (17 July 2003). The Evolution of a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13 January 2018 khòaⁿ--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