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經濟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後,以台灣日本時代的農業佮輕工業做基礎,沓沓發展起來以中小企業領導投資的小型資本主義經濟體,中華民國政府主管投資大部分的光榮司業體以及濟濟國外投資所引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
佇1951年至1988年,台灣逐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達tiò 9.57%, 1988年至2008年是6.1%, 2008年至2015年是2.8%.農業GDP中的比重對1952年的35% 下降至5%。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沓沓由電子產業替代。台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喝水會堅凍,一定數量的電腦抑電子零部件攏是佇台灣生產的。對外的貿易是臺灣重要的經濟命脈,佇過去美國和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攏是臺灣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是共市場佮人才的重心轉移至中國,佇中國有吳萬外的臺資企業,長期居留的台商佮眷屬有上百萬人遐濟。另外有部分轉向歐羅巴和東南亞的市場,其中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佮越南的主要投資遞的國家。
佇2008年,綴台灣第2擺政黨輪替,重新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佇政策上轉和兩岸關係並加強和中國的經貿交流關係,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對2000年以來對中國大陸貿易出口總額增加了大約25%,猶對美國佮日本的出口總額減少了大約18%,現今中國大陸佮香港攏總占台灣貿易出口總額的40%,佇2013年時啟動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金融業佇新臺票佮人民幣的匯兌上,不再透過美金做為中間貨幣,台灣對中國放貸總額達2.7兆新臺票,是高風險貸款,這顯示台灣的經貿已經相當倚靠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