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 (南區) 是台灣臺中市的一个市轄區,是臺中市佇省轄市時代就存在的區。伊佮西區,中區,北區,東區是臺中市的核心區域。
地理[修改]
人口有112,568人,面積6.8101 km²。
水文[修改]
綠川[修改]
綠川 (綠川) 是臺中市區一條溪。
柳川[修改]
舊旱溪[修改]
土庫溪[修改]
歷史[修改]
史前時期佮原住民族[修改]
南區所徛的台中盆地對5,000年前到數百年前,歷經幾的新石器使前文化.[1]
2008年,中興大學校園內底,國際農業大樓興建過程中,予人發現頂橋仔遺址 (頂橋仔遺址)。
2012年開始,包含南區佮南屯區的十三期重畫區,予建商去歐著兩个大行使前為止: 一个是南區大慶車頭邊仔的番婆庄遺址 (番婆庄遺址),一个是南屯區楓樂巷 (楓樂巷) 的麻糍埔遺址 (麻糍埔遺址)。科博館受臺中市政府委託,派出可古團隊進行調查。其中發現麻糍埔遺址有出土石多,萄,上無3,000年前的牛麻頭 (牛罵頭) 文化層, 2,300到2,700年前的營埔 (營埔) 文化層,閣有1,000到1,600年前的番仔園 (番仔園) 文化層.[2][3]
佇18世紀以前,是Babuza,Papola,Pazeh等等的平埔原住民族所生活的所在。彼時陣,漢人真罕得會盤過大肚山,入來台中盆地。
漢人的移民佮開墾[修改]
清朝康熙,雍正支交 (1720年代),來自中國福建漳州的軍官藍廷珍 (藍廷珍) 𤆬頭來台中盆地的南爿開墾,經營的範圍包歌舊臺中市南爿,烏日區,大里區,太平。為著欲開墾,藍廷珍向彰化縣知縣潭耕種 (談經正) 新請一个菌號藍張興 (藍張興),閣成立藍興庄 (藍興庄)。後來遮的中國移民所開避的庄頭就組成 藍興堡 (藍興堡)。
來台的中國移民之中,有對福建登州永定的江在河 (江在河),伊佇1729年今仔日南區的江川里.[4]
因為漢人的入侵,壓迫著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造成員漢之間衝突不斷,甚至有發生原住民出草的事件,引起清庭出兵討發。落尾台中盆地的原住民紲流亡到埔里盆地。
台灣省城[修改]
1885年,慈許太予降照 "閩臺分佇", 9月5日,台灣建省。頭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拍算欲共台灣省城設佇橋仔頭 (橋仔頭),同時新設臺灣府佮臺灣縣,欲予臺中做台灣的行政中心。稻被軌但年後,終於佇1889年8月開工。一開始因為省城閣咧起,省政暫時踮臺北辦功。毋過一得到劉銘傳利任,省城多猶未員工,干焦一部份城門佮城壁的地基有齒了。過任的巡撫邵友濂 (邵友濂) 決定欲程工,佇1894年4月正式將省會遷到臺北.[5] 台灣省城的遺蹟,除了大北門的城流望月樓 (望月樓) 猶原留佇台中公園內短,其他的現時已經攏拍毋見。
台灣省城的大南門 (大南門) 離照門 (離照門) 佮伊的城流鎮平樓 (鎮平樓) 建佇今仔日南區南門路 (南門路) 佮明德街 (明德街) 路口附近,閣有留一个地號名叫做南門仔 (南門仔)。小西門 (小西門) 坤順門 (坤順門) 設佇南區國光路 (國光路) 建成路 (建成路) 路口西南爿.[6]
雖然南區佇清朝猶無啥規模,毋過伊為地來往彰化和葫蘆墩 (豐原) 的路途中央,交通利便,是旅客程跤的好所在,所以南區一帶彼陣已經是藍興堡內底較鬧熱的庄社壓。
日本時代[修改]
鐵枝路運輸[修改]
tóng-àn:Taichung MRT logo seal only.svg 臺中捷運
�公路[修改]
台1一線: 五權路 – 復興路二段,一段
台3線: 建成路 – 國光路
台63線 (中投公路): 0臺中端 – 忠明南路 – 五權南路
市道136: 國光路 – 復興路三段
- 建國北路一段,二段
- 建國南路一段,二段,三段
- 忠明南路
- 文心南路
- 臺中路 – 明德街
- 三民西路
- 美村路一段 – 美村南路
- 五權南路
- 高工路
- 東興路一段 – 工學路
- 南平路
- 復興北路
- 興大路
教育[修改]
大專[修改]
高級中等學校[修改]
國民中學[修改]
國民小學[修改]
圖書館[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