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語 (漢字: 臺灣客家語), sio̍k-chheng Kheh-ōe (客話),是台灣的客人咧講的客家語,源自中國廣東東部,閣有福建南部佮西部,今是台灣的國家語言。日本時代定定號做廣東語 (廣東語),佇彼陣抑有誠濟客語文的作品.[1] 根據2020年的報告,臺灣客家語的使用情形,四縣薑的占有57.5%,南四縣噤的占有1.3%,海陸腔的占有35.8%,大部腔的占有4.1%,饒平腔的占有0.6%,閣與詔安腔的占有0.7%.[2]
腔口[修改]
臺灣客家語的腔口是按照祖籍地號名的。
四縣腔[修改]
四縣腔 (四縣腔; 客拼: xi ien kiongˊ) 來自清國廣東省嘉應直隸州 (嘉應直隸州) 程鄉縣 (程鄉縣),興寧縣 (興寧縣),鎮平縣 (鎮平縣),平遠縣 (平遠縣) 這四縣。時縣薑是臺灣客家語上主流的腔口,嘛是公眾都合放送 (鐵路,捷運) 所使用的標準。
四縣薑佇台灣分佈的所在有:
因為六堆地區的四縣腔南四縣噤 (南四縣腔)
海陸腔[修改]
海陸腔 (海陸腔; hoiˊ liugˋ kiongˋ) 來自清國廣東省惠州副的海豐縣 (海豐縣) 佮陸豐縣 (陸豐縣)。
大埔腔[修改]
大部姜 (大埔腔; taiˋ哹+ 供+)
饒平腔[修改]
饒平腔 (饒平腔; 擽賓kiongˇ; 苗栗貼蘭: ngiauˋ pinˋ kiongˇ)
詔安腔[修改]
詔安腔 (詔安腔; zhio^ onˇ kiongˇ) 來自清國福建省漳州府的詔安縣 (詔安縣),南靖縣 (南靖縣),平和縣 (平和縣),雲霄縣 (雲霄縣)。詞彙佮鶴躼畫有妹少所在相仝,毋過嘛有足濟特殊个詞彙佮音韻組合。
語音[修改]
母音[修改]
這張表與四縣腔為主,其他腔口會做註解.[3] 其中等逝是國際音標,會排倒手是客家語拼音方案,會逝正手是台灣皇音符號。
|
前母音
|
央母音
|
後母音
|
權母音
|
[[[Error using {{IPA symbol}}: "伊" not found in list|伊]]]伊/ㄧ
|
[ɨ]ii/帀
|
[u]烏/ㄨ
|
中母音
|
[e]e/ㄝ
|
[ə]er/ㄜ
|
[o]o/ㄛ
|
半低母音
|
[ɛ]ee
|
|
[ɔ]oo
|
低元音
|
|
[a]a/ㄚ
|
|
- "ee,烏" 干焦詔安腔咧用。
- "er" 干焦出現佇海陸腔,饒平腔的小稱 (小稱) 詞尾
- 貼蘭饒平腔,雲林詔安腔,六堆高樹等等所在無母音 /ɨ/.[無出次]
子音[修改]
聲調[修改]
以下的資料是對客家委員會的教材來的.[4] 但是學者鄭明中 (鄭明中) 捌做過調查,得著無仝的調值。
臺灣客家語各次方言聲調和好佮調值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陰氣
|
容器
|
陰入
|
融入
|
例字
|
夫
|
扶
|
府
|
富
|
護
|
福
|
服
|
北四縣腔 (苗栗)
|
vˊ 24
|
v+ 33
|
vˇ 11
|
vˋ 31
|
v 55
|
vdˋ 2
|
vd 5
|
南四縣腔 (Bi龍)
|
vˊ 24
|
v+ 33
|
vˇ 11
|
vˋ 31
|
v 55
|
vdˋ 2
|
vd 5
|
海陸腔
|
vˋ 53
|
v 55
|
vˊ 24
|
vˇ 11
|
v+ 33
|
vd 5
|
vdˋ 2
|
大埔腔
|
v+ 33
|
vˊ35[注 1]
|
vˇ 113
|
v^ 31
|
vˋ 53
|
vd^ 21
|
vdˋ 54
|
饒平腔 (心德)
|
vˇ 11
|
v 55
|
vˋ 53
|
vˊ 24
|
vˋ 2
|
v 5
|
饒平腔 (貼蘭,桃園)
|
vˇ 11
|
vˋ 53
|
v^ 31
|
v 55
|
vˋ 2
|
v 5
|
詔安腔
|
vˇ 11
|
vˋ 53
|
v^ 31
|
v 55
|
vdˊ 24
|
vdˋ 43
|
- v代表韻母,vd代表帶爆破音的韻母,就是入聲韻; 聲調符號統一標示佇咧正平等仔。
- 臺灣客家語上聲無分音,容。
變調[修改]
四縣腔的變調[修改]
- 陰平 (24) 音節後壁綴去城 (55),融入 (5) 抑是另外一个陰平 (24),頭前彼个音節攏愛讀做11,敢若是陽平。
- 新衫 (xinˊ samˊ) 讀起來敢娜 “xinˇ samˊ”。
- 針線 (ziimˊ xien) 讀起來敢娜 “ziimˇ xien”。
- 音樂 (imˊ ngog) 讀起來敢娜 “imˇ ngog”。
文字[修改]
- 漢字
- 表音歕二
- 漢羅 (漢字佮羅馬字相濫)
資料來源[修改]
Ín-iōng chhò-gō͘: 使用群組名稱 "注"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注"/>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