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 Tâi-oân ) 民主國 ( Bîn-chú-kok ) (臺灣民主國) 是 ( sī ) 1895年 ( nî ) 5月 ( goe̍h ) 25 佇 ( tī ) 台灣 ( Tâi-oân ) 成立 ( sêng-li̍p ) 的 ( ê ) 共和國 ( kiōng-hô-kok ) 。彼當陣 ( Hit-tang-chūn ) 拄當 ( tú-tng ) 清國 ( Chheng-kok ) 根據 ( kin-kì ) 馬關 ( Má-koan ) 條約 ( Tiâu-iok ) (馬關條約) 共 ( kā ) 台灣割 ( koah ) 予 ( hō͘ ) 日本 ( Ji̍t-pún ) ,日本欲 ( beh ) 來 ( lâi ) 占 ( chiàm ) 台灣的時 ( sî ) 。
1895年10月21,日軍 ( Ji̍t-kun ) 拍入去 ( phah-ji̍p-khì ) 臺南 ( Tâi-lâm ) ,臺灣民主國滅亡 ( bia̍t-bông ) ,攏總 ( lóng-chóng ) 才 ( chiah ) 百五 ( pah-gō͘ ) 公 ( kang ) 。
臺灣民主國的成立,指示 ( chí-sī ) 欲趕走 ( kóaⁿ-cháu ) 日本人 ( Ji̍t-pún-lâng ) 爾爾 ( niā-niā ) ,毋是 ( m̄-sī ) 真正 ( chin-chiàⁿ ) 欲獨立 ( to̍k-li̍p ) 。這款 ( Chit-khoán ) 講法 ( kóng-hoat ) 對 ( tùi ) 年號 ( nî-hō ) ,旗仔 ( kî-á ) 佮 ( kah ) 怹 ( in ) 發 ( hoat ) 的公告 ( kong-kò ) ,銅線批 ( tâng-sòaⁿ-phe ) 攏 ( lóng ) 看 ( khòaⁿ ) 會 ( ē ) 出來 ( chhut--lâi ) 。年號 "永清 ( Éng-chheng ) " (永清),意思 ( ì-sù ) 就 ( tio̍h ) 是 "'永 ( éng ) ' 遠 ( oán ) 效忠 ( hāu-tiong ) '清 ( Chheng ) '國 ( kok ) ",怹的旗仔嘛 ( mā ) 是對應 ( tùi-èng ) 著 ( tio̍h ) 清國的皇龍示 ( Hông-liông-kî ) 造 ( chō ) 出來的。
歷史 ( Le̍k-sú ) [ 修改 ]
背景 ( Pōe-kéng ) [ 修改 ]
1894年 ,清國佮日本發生 ( hoat-seng ) 甲午 ( Kap-ngó͘ ) 戰爭 ( Chiàn-cheng ) ,清國拍司 ( phah-su ) ,佇日本馬關 簽訂 ( chhiam-tèng )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共規个 ( kui-ê ) 福建 ( Hok-kiàn ) 臺灣省 ( Tâi-oân-séng ) 括 ( koah ) 予日本。台灣人 ( Tâi-oân-lâng ) 知影 ( chai-iáⁿ ) 了後 ( liáu-āu ) 反對 ( hoán-tùi ) 這个 ( chit-ê ) 決定 ( koat-tēng ) ,毋過 ( m̄-koh ) 清國政府 ( chèng-hú ) 無 ( bô ) 插 ( chhap ) 因 ( in ) ,煞 ( soah ) 紀戰 ( kí-chiàn ) 前 ( chêng ) 台灣巡撫 ( sûn-bú ) 唐 ( Tn̂g ) 景 ( Kéng ) siông 做chóng統 ( thóng ) ,成立臺灣民主國。
建立 ( Kiàn-li̍p ) 民主國[ 修改 ]
5月15,唐景崧 ( Kéng-siông ) 發佈 ( hoat-pò͘ ) 臺民 ( Tâi-bîn ) 佈告 ( Pò͘-kò ) ,大意 ( tāi-ì ) 是講 ( kóng ) : "玩 ( Goán ) 台灣以經 ( í-keng ) 予清國統智 ( thóng-tì ) 200外 ( gōa ) 東 ( tang ) 壓 ( ah ) ,竟然 ( kèng-jiân ) 欲hőng割去 ( khì ) 予日本,玩siōⁿ欲維持 ( î-chhî ) 原本 ( goân-pún ) 的狀況 ( chōng-hóng ) ,去揣 ( chhōe ) 英國 ( Eng-kok ) ,露西亞 ( Lō͘-se-a ) ,法國 ( Hoat-kok ) ,德國 ( Tek-kok ) 看敢 ( kám ) 會使 ( ē-sái ) 插手 ( chhap-chhiú ) ,結果 ( kiat-kó ) 攏失敗 ( sit-pāi ) 。數伊 ( Sò͘-i ) 咱 ( lán ) 只好 ( chí-hó ) 家己 ( ka-kī ) 獨立,等待 ( tán-thāi ) 代至 ( tāi-chì ) 結束 ( kiat-sok ) 了後閣 ( koh ) 看清國欲按怎 ( án-chóaⁿ ) 處理 ( chhú-lí ) 。台灣人就是 ( tio̍h-sī ) 矢了了 ( sí-liáu-liáu ) 嘛未 ( bē ) 共台灣送 ( sàng ) 予日本。玩會去大陸 ( Tāi-lio̍k ) 募款 ( bō͘-khoán ) ,願意 ( goān-ì ) 鬥相共 ( tàu-saⁿ-kāng ) 的人 ( lâng ) ,台灣的資源 ( chu-goân ) 攏 ( láng ) 會使佮您 ( lín ) 共同 ( kiōng-tông ) 開發 ( khai-hoat ) 分響 ( hun-hióng ) 利益 ( lī-ek ) 。若 ( Nā ) 各國 ( kok-kok ) 願意出來 ( chhut-lâi ) 主持 ( chú-chhî ) 公道 ( kong-tō ) ,予台灣會使轉去 ( tńg-khì ) 清國,玩嘛願意裼 ( theh ) 台灣有 ( ū ) 的利益來報答 ( pò-tap ) 。毋是臺灣無力 ( bô-lí ) ,是清採 ( chheng-chhái ) hőng割出去 ( chhut--khì ) 嘛sioⁿ hàm矣 ( ah ) 。希望 ( Hi-bāng ) 逐家 ( ta̍k-ke ) 會使共玩鬥相仝 ( tàu-saⁿ-kāng ) ."
台灣人閣發同線批 ( tâng-sòaⁿ-phe ) 予清國的一寡 ( chi̍t-kóa ) 官灣 ( koaⁿ-oân ) :
伏查臺灣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 (伏查臺灣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
(翻譯: 台灣這馬是朝廷無愛的所知,百姓無物件通伊靠,只好死守台灣,成做一个島國來幫助清國首雨南iôⁿ)
5月25,唐景崧發佈 "Tâi-oân Bîn-chú-kok To̍k-li̍p Soan-giân ",正式 ( chèng-sek ) 獨立,國旗 ( kok-kî ) 是 "藍地黃虎旗 ( Nâ-tē-n̂g-hó͘-kî ) ",年號 "永清",首都 ( siú-to͘ ) 佇臺北 ( Tâi-pak ) 。
乙未 ( It-bī ) 戰爭[ 修改 ]
臺南官銀票五大員。
臺南府城義民排。
5月29日 ( ji̍t ) ,日軍佇澳底 ( Ò-té ) (今 ( taⁿ ) 新北市 ( Sin-pak-chhī ) 貢寮區 ( Kòng-liâu-khu ) ) 登陸 ( teng-lio̍k ) 。 6月初 ( chhe ) 2,清國佮日本灣承 ( oân-sêng ) 台灣的交接 ( kau-chiap ) 。 6月初3,獅球嶺 ( Sai-kiû-léng ) 砲臺 ( phàu-tâi ) 佮基隆 ( Ke-lâng ) 攏予日本占去 ( chiàm-khì ) ,民主國戰死 ( chiàn-sí ) 上無 ( siōng-bô ) 200外人。
6月初3拍敗 ( phah-pāi ) 的兵 ( peng ) 退 ( thè ) 入去 ( ji̍p-khì ) 臺北,造成 ( chō-sêng ) 紛亂 ( hun-loān ) 。 6月初4欲暗仔 ( beh-àm-á ) ,總統 ( chóng-thóng ) 唐景崧話裝 ( ōe-chng ) 做 ( chò ) 阿婆 ( a-pô ) ,扎 ( chah ) 錢 ( chîⁿ ) 溜宣 ( liu-soan ) 出去。 6月初6,唐景崧濟 ( chē ) 德國 的船 ( chûn ) Arthur號 ( hō ) ,對淡水 ( Tām-chúi ) 走去 ( cháu-khì ) 廈門 ( Ē-mn̂g ) 。有人 ( Ū-lâng ) 著因為 ( in-ūi ) 按呢 ( án-ne ) 共彼工 ( hit-kang ) 講做 ( kóng-chò ) 是臺灣民主國滅亡的日子 ( ji̍t-chí ) 。 6月初7,副總統 ( hù-chóng-thóng ) 丘 ( Khu ) 逢甲 ( Hông-kah ) 知影唐景崧以經離開 ( lî-khui ) 台灣了後,嘛決定綴 ( tòe ) 伊 ( i ) 走路 ( cháu-lō͘ ) ,扎十萬 ( cha̍p-bān ) 兩 ( lióng ) 銀角仔 ( gîn-kak-á ) 的鉛金 ( iân-kim ) [1] 走去廣東 ( Kńg-tang ) 嘉應 ( Ka-èng ) 。 6月11日,艋舺 ( Báng-kah ) 士紳 ( sū-sin ) 迎接 ( gêng-chiap ) 日本軍 ( Ji̍t-pún-kun ) 入去台北城 ( Tâi-pak-siâⁿ ) 。像時 ( Siâng-sî ) ,軍務 ( kun-bū ) 大臣 ( tāi-sîn ) ,義勇軍 ( gī-ióng-kun ) 大統領 ( tāi-thóng-léng ) 無欲放去 ( hòng-khì ) 價肅 ( kè-siok ) 備戰 ( pī-chiàn ) 。
6月19日,日軍開始 ( khai-sí ) 南下 ( lâm-hā ) 欲拍 ( phah ) 桃園 ( Thô-hn̂g ) ,新竹 ( Sin-tek ) 。 22號前鋒 ( chiân-hong ) 部隊 ( pō͘-tūi ) 佔領 ( chiàm-niá ) 德懺城 ( Tek-chhàm-siâⁿ ) 時,開始受著 ( siū-tio̍h ) 客人 ( kheh-lâng ) 的蕃空 ( hoan-khòng ) [2] 。另外 ( Lēng-gōa ) ,佇三角湧 ( Saⁿ-kak-éng ) 日軍嘛受著在地 ( chāi-tē ) 人的突習 ( tu̍t-si̍p ) ,死傷 ( sí-siong ) 百外 ( pah-gōa ) 人。
6月26日,賰的 ( chhun-ê ) 人佇臺南舉戰 ( kí-chiàn ) 民主國大將軍 ( tāi-chiòng-kun ) 劉 ( Lâu ) 永福 ( Éng-hok ) 做第二任 ( tē-jī-jīm ) 大總統 ( tāi-chóng-thóng ) ,首都 牽去 ( khan-khì ) 臺南,號做 ( hō-chò ) "南都 ( Lâm-to͘ ) " ,總統府 ( chóng-thóng-hú ) 設 ( siat ) 佇大 ( Tōa ) 天后宮 ( Thian-hiō-kiong ) 。為著 ( Ūi-tio̍h ) 趁著 ( thàn-tio̍h ) 經費 ( keng-hùi ) ,甚至 ( sīm-chì ) 捌 ( bat ) 發興 ( hoat-hèng ) 銀票 ( gîn-phiò ) 佮切手 ( chhiat-chhiú ) 。學者 ( Ha̍k-chiá ) 共劉永福佇臺南建立的政權 ( chèng-koân ) 號做 "臺南共和 ( Kiōng-hô ) " (Tainan Republic ) [3] [4] [5] 或者 ( he̍k-chiá ) "第二 ( Tē-jī ) 共和" (Second Republic )[6] 。
8月短 ( té ) ,榔爿 ( nn̂g-pêng ) 攏各自 ( kok-chū ) 佇八卦山 ( Pat-kòa-soaⁿ ) 副近 ( hù-kīn ) 集合 ( chi̍p-ha̍p ) 。 27號,日軍開始砲擊 ( phàu-kek ) 八卦山的抗日軍 ( khòng-ji̍t-kun ) 陣地 ( tīn-tē ) 。 29號半鋩 ( pòaⁿ-mê ) 開始進攻 ( chìn-kong ) ,經過 ( keng-kòe ) 百 ( peh ) 點鐘 ( tiám-cheng ) 的戰鬥 ( chiàn-tàu ) ,佇彼公 ( hit-kang ) 會早 ( ē-chá ) 百點 ( peh-tiám ) 提著 ( the̍h-tio̍h ) 勝利 ( sèng-lī ) 。這 ( Che ) 是乙未戰爭上 ( siōng ) 大的會戰 ( hōe-chiàn ) ,號做 "八卦山支 ( chi ) 譯 ( e̍k ) "。
因為戰況 ( chiàn-hóng ) 無siōⁿ的遐 ( hiah ) ni̍h仔 ( á ) 好 ( hó ) ,日軍增加 ( cheng-ka ) 軍隊 ( kun-tūi ) ,佇嘉義 ( Ka-gī ) 布袋 ( Pò͘-tē ) 佮屏東 ( Pîn-tong ) 枋寮 ( Pang-liâu ) 登陸。 10月初3起 ( khí ) ,開始攻占 ( kong-chiàm ) 台灣南部 ( lâm-pō͘ ) 獨的 ( ta̍k-ê ) 城市 ( siâⁿ-chhī ) 。
10月11日,嘉義嘛予日軍佔去 ( chiàm-khì ) ,劉永福知影無法度 ( bô-hoat-tō͘ ) 抗日 ( khòng-ji̍t ) 抑 ( ah ) [7] ,就叫 ( kiò ) 鄭 ( Tēⁿ ) 超英 ( Chhiau-eng ) 守 ( siú ) 安平 ( An-pêng ) ,柯 ( Koa ) 月坡 ( Goa̍t-pho ) 守炮臺 ( phàu-tâi ) ,並且 ( pēng-chhiáⁿ ) 分兵 ( hun-peng ) 駐紮 ( chù-chat ) 佇曾文溪 ( Chan-bûn-khe ) 頂頭 ( téng-thâu ) [8] 。
10月16日,日軍攻擊 ( kong-kek ) 其後 ( Kî-āu ) 炮台 ( Phàu-tâi ) ,首後 ( siú-hō͘ ) 砲臺的將軍 ( chiong-kun ) 劉成良 ( Sêng-liông ) (劉永福的義子 ( gī-chú ) ) 佮怹互相 ( hō͘-siong ) 砲擊兩 ( nn̄g ) 點外爭 ( tiám-gōa-cheng ) ,砲臺予日本人占去,伊就走去臺南。 10月18日,日軍行 ( kiâⁿ ) 佮臺南。鄭稱 ( chhing ) 佇二層行溪 ( Jī-chàn-hâng-khe ) 對抗 ( tùi-khòng ) 因,聽著 ( thiaⁿ-tio̍h ) 劉已經 ( í-keng ) 走路了後,就共橋 ( kiô ) 用 ( iōng ) 傳 ( toān ) 退入去山來 ( soaⁿ-lâi ) [8] 。
鎮守 ( Tìn-siú ) 臺南的劉永福嘛佮臺北的唐景崧,臺中 ( Tâi-tiong ) 的丘逢甲仝款 ( kâng-khoán ) 仔未 ( á-bōe ) 拍着 ( tio̍h ) 走路壓。
10月20日,劉永福看無希望壓,就佮義子劉成良寨 ( chē ) 英國商船 ( siong-chûn ) "Thales 倫 ( lûn ) " 走去廈門。逐家人心皇皇 ( jîn-sim-hông-hông ) ,攏欲坐船 ( chē-chûn ) 去廈門,臺南城 ( Tâi-lâm-siâⁿ ) 內 ( lāi ) 規的 ( kui-ê ) 亂抄抄 ( loān-chhau-chhau ) 。
10月21日神 ( sîn ) 時,在地士紳陳 ( Tân ) 修五 ( Siu-ngó͘ ) ,吳 ( Ngô͘ ) 道源 ( Tō-gôan ) 請 ( chhiáⁿ ) 英國牧師 ( bo̍k-su ) Barclay ,宋 ( Sòng ) 忠堅 ( Tiong-kian ) 等等 ( téng-téng ) 去佮日軍交涉 ( kau-sia̍p ) , Barclay佮教徒 ( kàu-tô͘ ) 裼英國國旗,佇暗時 ( àm-sî ) 前往 ( chiân-óng ) 軍營 ( kun-iâⁿ ) ,娶 ( chhōa ) 日軍和平 ( hô-pêng ) 入城 ( ji̍p-siâⁿ ) ,日軍對 ( ùi ) 小南門 ( sió-lâm-mn̂g ) 順利 ( sūn-lī ) 入去臺南城,民主國正式滅亡。
研九 ( Gián-kiú ) 佮評論 ( phêng-lūn ) [ 修改 ]
英語 ( Eng-gí ) 名 ( miâ ) [ 修改 ]
"臺灣民主國" 所 ( só͘ ) 用的英語名是 "The Republic of Formosa "。後來 ( Āu-lâi ) 劉永福娶頭 ( chhōa-thâu ) 的 "第二共和" 政府是用 "The Taiwan Republic " 這个名[9] 。
毋過,佇英語文獻 ( bûn-hiàn ) 內短 ( lāi-té ) ,逐家對 "民主國" 用的翻譯 ( hoan-e̍k ) 著屬 ( chiok ) 濟無仝 ( bô-kâng ) 的所知 ( só͘-chai ) ,除了 ( tû-liáu ) "The Republic of Formosa "[10] 佮 "The Taiwan Republic " [3] [4] [11] 以外 ( í-gōa ) ,嘛有 "推 ( The ) Formosan Republic "[12] 、「Republic of Taiwan」[13] 佮 "The Formosan Democratic Republic " [14] 。
臺灣民主國的切手歡 ( hoan ) 做 "Formosan Republic "[15] 。
亞洲 ( A-chiu ) 第一个 ( tē-it-ê ) 共和國的疑義 ( gî-gī ) [ 修改 ]
臺灣民主國的出現 ( chhut-hiān ) 比 ( pí ) 仝款 ( kāng-khoán ) 是共和國的中華 ( Tiong-hôa ) 民國 ( Bîn-kok ) 早 ( chá ) 16冬 ( tang ) ,就hőng認為 ( jīn-ûi ) 是 "亞洲上早 ( siōng-chá ) 的共和國" 或者 "亞洲上早的民主 ( bîn-chú ) 共和國"[16] 。毋過佇這進前 ( chìn-chêng ) ,佇1777年Borneo 就已經有蘭芳 ( Lân-hong ) 共和國 (蘭芳-),是亞洲第一个以 ( í ) 共和國自稱 ( chū-chheng ) 的政權。紲落去 ( Sòa-lo̍h-khì ) 佇1868年北海道 ( Pak-hái-tō ) 嘛有Ezo共和國 (蝦夷-),是亞洲 上早透過 ( thàu-kòe ) 選舉 ( soán-kí ) 來組織 ( cho͘-chit ) 政府的政權。準確 ( chún-khak ) 來講,臺灣民主國應該是 ( eng-kai-sī ) 亞洲第一个以民主國自稱的政權,台是 ( tâi-sī ) 因為戰爭無法度實行 ( si̍t-hêng ) 民主制度 ( chè-tō͘ ) 。
另外,比臺灣民主國案 ( òaⁿ ) 3冬,佇菲律賓 ( Hui-li̍p-pin ) 嘛有仝款活 ( oa̍h ) 袂 ( bē ) 久 ( kú ) 的菲律賓共和國 。 1920年佇Siberia 嘛有另外一个 ( chi̍t-ê ) 短命 ( té-miā ) 的遠東 ( Oán-tong ) 共和國 。閣再來 ( chài-lâi ) 亞洲欲有新的 ( sin-ê ) 共和國就愛 ( tio̍h-ài ) 等 ( tán ) 佮第二村 ( Tē-jī-chhun ) 世界 ( Sè-kài ) 台前 ( Tâi-chiân ) 結束了後[17] 。
各界 ( Kok-kài ) 對民主國的看法 ( khòaⁿ-hoat ) [ 修改 ]
對一个佇台灣歷史上 ( le̍k-sú-siōng ) 捌存在 ( chûn-chāi ) 一下仔 ( chi̍t-ē-á ) 的政權,逐个 ( ta̍k-ê ) 學者對伊的本質 ( pún-chit ) 一直 ( it-ti̍t ) 有無仝的看法。
第一 ( Tē-it ) ,全世界 ( choân-sè-kài ) 大多數 ( tāi-to-sò͘ ) 的學者,看起來 ( khòaⁿ-khí-lâi ) 攏強調 ( kiông-tiāu ) 一个
"共和國" 的 "人為聖 ( jîn-ûi-sèng ) (artificiality )"。怹認為民主國是清朝 ( Chheng-tiâu ) 官方 ( koaⁿ-hong ) 佮台灣官員 ( koaⁿ-oân ) 用來 ( iōng-lâi ) 提著國際 ( kok-chè ) 支持 ( chi-chhî ) ,欲予日本放去攻占台灣的作法 ( chok-hoat ) ,計肅 ( kè-siok ) 維持怹對清國的中心 ( tiong-sim ) 。有學者就講: "臺灣民主國袂使 ( bē-sái ) 算是 ( sǹg-sī ) 一擺 ( chi̍t-pái ) 真正的台灣獨立運動 ( ūn-tōng ) 。清國的官 ( koaⁿ ) 佇戰敗 ( chiàn-pāi ) 了後, siōⁿ欲共台灣挈 ( khe̍h ) 來做談判 ( tâm-phòaⁿ ) 的籌碼 ( tiû-bé ) ,毋過京 ( kiaⁿ ) 台灣人未爽 ( bē-sóng ) ,所以 ( só͘-í ) 愛 ( ài ) 佇台灣製造 ( chè-chō ) 抗日的運動,予台灣人感覺 ( kám-kak ) 是日本欲來佔領台灣,毋是清國出賣 ( chhut-bē ) 台灣"。
第二,卡 ( khah ) 支持中國 ( Tiong-kok ) 民族 ( bîn-cho̍k ) 主義 ( chú-gī ) 的人,認為民主國是中國人 ( Tiong-kok-lâng ) 對抗日本帝國主義 ( tè-kok-chú-gī ) 的其中 ( kî-tiong ) 一个運動。為著強化 ( kiông-hòa ) 因台灣主權 ( chú-koân ) 屬於 ( sio̍k-î ) 中國的結論 ( kiat-lūn ) ,怹定定 ( tiāⁿ-tiāⁿ ) 會強調 "抗日運動" 內底 ( lāi-té ) 的 "中國性 ( Tiong-kok-sèng ) (Chineseness )"。賴 ( Lōa ) 建國 ( Kiàn-kok ) 就對 "民主國" 的看法是: "臺灣民主國的政治 ( chèng-tī ) 地位 ( tē-ūi ) ,是屬於清朝或者中國下跤 ( ē-kha ) 的,無具備 ( kū-pī ) 獨立的地位; 伊是一種 ( chi̍t-chióng ) 過渡性 ( kòe-tō͘-sèng ) 的組織爾爾,台灣行予 ( hêng-hō͘ ) 中國的任務 ( jīm-bū ) 灣承了後,伊就會加己 ( ka-kī ) 結束."
嘛有一寡支持台獨 ( Tâi-to̍k ) 的學者的看法佮頂懸 ( téng-koân ) 講的相 ( sio ) siâng。史明 ( Sú-bêng ) 認為: "'臺灣民主國' 的宗旨 ( chong-chí ) 雖然 ( sui-jiân ) 是講欲獨立建國,但是 ( tān-sī ) ,伊所代表 ( tāi-piáu ) 的四常 ( sù-siông ) ,無一定 ( bô-it-tēng ) 佮台灣在地人相合 ( sio-ha̍p ) ...怹的政治目標 ( bo̍k-piau ) 嘛無脫離 ( thoat-lī ) 清國統置 ( thóng-tì ) 之下 ( chi-hā ) 的封建 ( hong-kiàn ) 中國." 另外,王 ( Ông ) 育德 ( Io̍k-tek ) 嘛認為臺灣民主國的獨立宣言 ( soan-giân ) 格調 ( kek-tiāu ) 無權 ( koân ) ,主要是 ( chú-iàu-sī ) 宣言內底的 "供 ( kiong ) 奉 ( hōng ) 正朔 ( chèng-sok ) ,謠 ( iâu ) 作 ( chok ) 平 ( pêng ) 翻 ( hoan ) " 這句 ( chit-kù ) ,予伊 ( hō͘-i ) 懷疑 ( hoâi-gî ) 民主國感是 ( kám-sī ) 真正欲獨立。
嘛有支持台獨的學者,共民主國看做 ( khòaⁿ-chò ) 一个 "事實 ( sū-si̍t ) (de facto )" 獨立的國家 ( kok-ka ) ,共伊囥 ( khǹg ) 佇台灣人對17世紀 ( sè-kí ) 伊來 ( i-lāi ) 反抗 ( hoán-khòng ) 異族 ( ī-cho̍k ) 統知 ( thóng-tì ) 的狀況來解釋 ( kái-sek ) [18] [19] 。黃 ( N̂g ) 昭堂 ( Chiau-tông ) 就認為,佮台灣歷史上進前的政治運動比起來 ( pí-khí-lâi ) ,臺灣民主國有下跤的三个 ( saⁿ-ê ) 特點 ( te̍k-tiám ) :
佇獨立宣言來短 ( lāi-té ) 資 ( chu ) tioⁿ: "所有 ( Só͘-ū ) 的國務 ( kok-bū ) 攏予公民 ( kong-bîn ) 選 ( soán ) 出來的官吏 ( koaⁿ-lī ) 來做 ( lâi-chò ) ",關於 ( koan-î ) 這點 ( chit-tiám ) ,毋管 ( m̄-koán ) 是出於 ( chhut-î ) 歐美 ( Au-bí ) 的建議 ( kiàn-gī ) ,猶是 ( iah-sī ) 為著得著 ( tit-tio̍h ) 外國 ( gōa-kok ) 承認 ( sêng-jīn ) 才用的手段 ( chhiú-tōaⁿ ) ,用公民 (People ) 這个詞彙 ( sû-lūi ) 來宣揚 ( soan-iông ) 台灣住民 ( chū-bîn ) 的意志 ( ì-chì ) 有伊德別 ( tek-pia̍t ) 的意義 ( ì-gī ) 。
臺灣民主國是第一个明確 ( bêng-khak ) 表達 ( piáu-ta̍t ) 以臺灣作為 ( chok-ûi ) 領土 ( léng-thó͘ ) 的建國運動。
毋管實際 ( si̍t-chè ) 的情形 ( chêng-hêng ) 按怎,伊是第一擺 ( tē-it-pái ) 試看邁 ( chhì-khòaⁿ-māi ) 亞洲其他 ( kî-thaⁿ ) 國家毋捌 ( m̄-bat ) 試過 ( chhì-kòe ) 的共和體制 ( thé-chè ) 。[20] (實際上 ( Si̍t-chè-siōng ) ,佇這進前亞洲捌出現過 ( chhut-hiān-kòe ) 兩个 ( nn̄g-ê ) 共和國)
參考 ( Chham-khó ) 文獻[ 修改 ]
外部 ( Gōa-pō͘ ) 連結 ( liân-kiat ) [ 修改 ]
category:Republic of Formosa 佇Wikimedia Commons 頂的相關檔案。
↑ 連橫.《臺灣通史》
↑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1906年
↑ 移至: 3.0 3.1 棕 ( Chang ) , Lung接 ( chih ) (1995).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A Centennial Reassess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North America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2-4 June, New Haven, Conn.
↑ 移至: 4.0 4.1 Lamley, Harry J.(1968年).“The 1895 Taiwan Republic: A Significant Episod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7(4):739-62.
↑ Wang, Mei奶 ( ling ) T(1999).The Dust that Never Settles: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Campaign and U.S.-China Relations.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p.7
↑ 龍 ( Long ) 1991, 26
↑ Ín-iōng chhò-gō͘: Bû-hāu ê <ref>
tag;
chhōe bô chí-miâ ê ref bûn-jī #1
↑ 移至: 8.0 8.1 吳德功,《讓臺記》,省立臺北圖書館,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春。
↑ 黃昭堂,《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廖為智譯,台北,台灣現代學術研究會 ,1993年,60頁
↑ Chen, 伊低 ( I-te ) (1968).Japanese Colonialism in Korea and Formosa: A Comparison of Its Effect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Ph.D.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57-60.
↑ Wang, Mei奶T(1999).The Dust that Never Settles: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Campaign and U.S.-China Relations.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p.40
↑ Davidson, James W(1988).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p.275-289
↑ 書 ( Su ) , Beng(1986).Taiwan's 400 Year History: The Origins and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and People,translated by Kuo之 ( tsi ) 呆 ( Tai ) ,Washington, D.C.:Taiwanese Cultural Grassroots Association, p.101
↑ Meisner, Maurice(1964).“The Development of Formosan Nationalism”,Mark Mancall 編:Formosa Today.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49-150
↑ "存档副本" . goân-loē-iông tī 2014-03-14 hőng khó͘-pih. 2004-10-26 khòaⁿ--ê .
↑ Goddard, W. G.(1966).Formosa: A Study in Chinese History.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140
↑ 黃昭堂,《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廖為智譯,台北,台灣現代學術研究會,1993年,226頁
↑ 黃昭堂,《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廖為智譯,台北,台灣現代學術研究會,1993年
↑ 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注視島內一場「台灣意識」的論戰,台灣出版社,1985年,10頁
↑ 黃昭堂,《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台灣淪陷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6年,87頁